首页 > 移民港播报 > 那是校园霸凌,不是“开个小玩笑”!看看国外学校都是
移民港播报   更多新闻都在这
那是校园霸凌,不是“开个小玩笑”!看看国外学校都是 时间:2016-12-14    

关于中关村二小霸凌事件,小编就不赘言了,这几天已经刷屏,不再是热点。


简单来说,一个妈妈写了《每对母子都是生死之交,我要陪他向校园霸凌说NO!》,文中表示孩子长期遭到同伴同学霸凌,用厕所垃圾筐扣头,事发后孩子失眠、易怒、恐惧上学,老师把这件事说成“过分的玩笑”,约她面谈发难,到最后攻击她不是一个合格的妈妈。


剧情也出现翻转,说这个孩子的父母是北大编剧系的,因为孩子之前备受照顾,如今只是父母的任性,才出现这样的局面。


中关村二小校方对此事的申明,大家网上搜一下,懒得贴了;相信没有几个家长可以接受得了,因为声明背后是浓浓的教条,傲慢和冷漠。


这就是要么有钱,买得起动辄十几万一平米的学区房;要么有权,拿得到省部级以上批条的家长们,挤破头才能把孩子送进去的北京屈指可数的名校写出的声明,以及,对“霸凌事件”的认知高度。


但老实说,不太意外。


进入国内公立名校,对于家长来说,往往是一种又爱又恨的体验。


在家长群里,老师一旦发言,立刻引发家长排队送赞、表决心的保持队型的轮番狂潮;少数家长稍微表达与老师不同理念,最客气的就是冷淡告知“我们做老师的已经尽力了,你有能力看自个着办吧”;以及,学生作业从来就是家长作业,家长资源被占用,是作为朝贡般的荣耀。


在中国,教育资源严重的分配不公,最后导致的就是名校严重的官本位思想。


了解了这个背景,不难想出为什么老师认为“垃圾盆子扣头只是孩子之间的一个玩笑”,在对孩子的心理关怀和人文平等的这条路上,国内名校根本就是蹒跚起步路漫漫修远兮。。。


而在澳大利亚,任何一所学校都会有明确的“反霸凌政策”,并对很多被中国学校视为“小事”的情况高度重视。


一位移民澳洲的朋友曾分享过一个小案例,在学校里一个女孩不小心把她儿子的鼻子碰出血了(注意:小女孩不是故意的),他儿子被第一时间送到了医务室,而那个女孩也被叫进了校长室。很快她就收到了来自女孩家长的道歉,学校也把处理过程写在纸上,让孩子带回家。


公开、透明、不隐瞒,积极地让家长知道校方是如何处理的,

这就是中国名校与澳大利亚学校的差距。


很多欧美国家也是如此。在英国,校园霸凌的施暴者,即便是处于义务教育阶段,也有可能遭到退学的处分,而且政府、学校、监护人责任明确,对于学生的惩戒程序都十分透明。


此外,防治学生的霸凌行为,是学校提升教学品质的基础。换句话说,一个学校需要先治理好校园霸凌现象,再来谈教学质量。


美国则通过立法,赋予学校更多对学生进行行政处罚的权力,务必保证对霸凌现象零容忍。同时美国的学校还被要求必须采取至少以下三项措施:

1、提供畅通的校园霸凌举报渠道,老师和教职员知情不报同样也要受罚;

2、凡是举报的霸凌事件都必须严格调查;

3、校方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进行干预。


荷兰的每个学校也都会有针对霸凌的应对方案,不仅有分级评估、详细的预警通报规定,还有具体的处理流程,一旦发生霸凌事件,就会立即启动处理方案,对被欺负的孩子进行保护,并根据情节轻重,对受害方提供心理援助。


日本政府为防治霸凌事件,还专门成立了检查小组,以监督学校纵容校园暴力的行为,并为学生开通24小时求助热线。


看吧,对校园霸凌现象的重视程度,也在反映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如果不能做到尊重每一个孩子, 也不懂得敬畏生命,最终腐烂的是自身的基石。



什么样的孩子容易被霸凌?

那些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孩子。

那些受到了伤害无法积极寻求解决办法的孩子。

那些看上去更加与众不同的孩子:超重或者过瘦,戴眼镜,转校生等等。


以及,Parren和Hornung(2015)针对1107个7-9年级的瑞士学生的调查发现,男性霸凌受害者一般在家庭关系中,被保护过度;而女性受害者,则更多来自情感被虐的家庭。


这些数据只是说明霸凌受害的现象与一些相关因素的相关性,不能成为活该被霸凌的理由。施暴者往往被痛恨,殊不知,某个意义,他们同样也是受害者,也是教育失败的一个产物。


所谓施暴者,往往是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最终选择了暴力。


制止对方,只是守;温暖对方,却是攻。


不要在孩子心里埋下怨恨种子,而是教会他怜悯和爱人,付出爱,才会收获爱。



上海成存投资咨询有限公司@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ICP备:沪ICP备16018740号-1
Email:ymg@ymgvisa.com
对外合作:13501997337       服务热线:400-16-13579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延安东路550号海洋大厦1813室
二维码 订阅号
二维码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