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是一个美丽的中欧小国,宛如一个天生丽质的少女,多瑙河是她秀丽的长发,凯凯什峰是她传神的明眸,巴拉顿湖是她激荡的情怀。她拥有欧洲大陆上历史悠久的国会大厦和地铁,也拥有可与维也纳金色大厅相媲美的国家歌剧院。她是裴多菲、巴尔托克、茜茜公主的故乡。
为了在这个美丽的国度里争取继续生存的权利,华人们做着不懈的努力。他们逐步地提高商品的档次;他们将小孩送到当地最好的学校,甚至送到欧美其他发达国家学习。
促使更多的中国人认识并来到这个美丽国家的动因,源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匈牙利对中国实行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免签政策。匈牙利在中欧并不是大国,人口仅1000多万,然而那里的华人却是在中东欧最成气候的,人数已经达到2万余人。
中国市场红红火火
在匈牙利,每天开门最早的永远是中国市场。这里的华人很勤奋,早上五 六点钟就到市场上摆摊。他们一般以家庭为单位,兄弟、夫妻或者父子,你往往分不清哪位是老板,因为这里的老板从运货、卸货到讨价还价,什么活都干。除非生意太好,忙不过来时,才雇一两个人。目前仅在首都布达佩斯就有三四家以中国商人为主的大市场,比较有名的有上海市场、三维市场、曾经的四虎市场等。
初到匈牙利的华人,一点也不用担心像其他奔波异乡的中国人一样买不到中国商品。一走进四虎市场,就像是走进了中国的农贸市场,从油盐酱醋到服装鞋帽、家用电器……你在国内用什么,在这里都可以找到。
尽管中东欧各国都有中国市场,但数量和规模却与匈牙利相差一个档次。 原因之一是匈牙利本国的产品在中东欧地区原以价廉物美著称,同样的香肠、水果在匈牙利比在克罗地亚便宜一半,而克罗地亚的人均收入还不如匈牙利,于是许多来自周边国家如波黑、塞尔维亚、罗马尼亚等国的商人,都习惯到匈牙利进货。中国商人在匈牙利做生意,无形中就占了这里是东欧商品集散地的便宜,他们的货物 不但能卖给匈牙利居民,还可以卖给前来这里购货的各国进货商,为中国货物在东欧的销售开辟了一条捷径。同时,也由于这里生活条件和经济环境的宽松,使得在匈华人成为在中东欧的最大华人群体,他们也成为这里固定的中国商品购买群。
90年代初期,由于东欧各国经济欠佳,中国商人利用中国低档商品的廉 价效应和匈牙利得天独厚的商业优势,在当地取得了相当丰厚的回报。中国驻匈牙利使馆经商参赞栾春生回忆道:“那时的匈牙利遍地是黄金,中国来的圆领衫在当 地印个图案就能多卖1美元,供不应求。这哪是在印图案,简直就是在印钞票。”福建的黄先生11年前来匈时,两手空空,从摆地摊干起,经常一干就是一整个通宵。“那段日子虽然苦不堪言,但每天晚上坐在地上大把大把数钱的感觉很爽,常常数着数着就睡着了。”如今黄先生已经是4家公司的老板,经营的打火机占据了 匈牙利三成的市场。当夜幕降临,在中国市场的门口,你可以看见很多华人开着奔驰、宝马绝尘而去。
华文报纸满足各层次需要
在其他中东欧国家,华文报纸的数量一般都不多,大一点的国家有一两份,小一点的国家则没有。然而在匈牙利已经有10余份华文报纸,著名的有《联合商报》、《布达佩斯周报》等;以周报为主,但也有日报和网络版。
办报人的身份各异,初衷不尽相同。有的是为了养家糊口,有的是为了在当地的华人空间为 自己争得一片方寸之地,也有的是为了给自己扬名。报纸大多是家庭式经营,一个人在家上网、编辑、排版;另外一个就去拉广告、送印刷厂、卖报纸。每份报纸价格大约100福林左右(约合人民币3元)。
中餐馆菜价只比北京贵20%
中餐馆在海外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似乎并不值得一提。然而说到在匈牙利 这样的小国,中餐馆就有数千家,这就不得不令人惊叹。这里的中餐馆分为两类:一类专门开在富人区或豪华地带,装修考究,服务周到,价格昂贵,吸引了一大批当地名流———很多匈牙利议员和政府官员都喜欢来这里用餐。还有一种是大众型的中餐馆,价格不高,许多餐馆门口都在牌子或在公告栏上清楚地标着菜价,通过汇率换算你会得出一个令人惊讶的结论,这里的菜价只比北京贵20%,而里面的纸包鸡和水煮鱼做得还相当地道,无怪乎吸引了大批当地华人和喜好中餐的外国客人。
对于大部分的中国投资者来说,移民匈牙利并不是主要目的,也许他们大多数并不会定居在匈牙利。他们看中的是借助匈牙利是申根国家的便利,办理半年即可拿到永居,一个申根签证,可以将您的事业或者产业以最快、最便利的速度扩张到26个欧洲申根国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