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育亦是如此。当下中国与世界之发展态势,教育是实现人生理想的最重要手段与方式。然而,如果我们只是片面的认为坐在教室里接受教育就可以改变命运的话,那便是脱离了教育本身的意义,也是极其狭隘的认识了。
在我们接受教育的整个过程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重要阶段:中学之前的基础知识获取阶段和大学之后的专业知识延伸阶段。然而,中学12年的教育模式被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严格限制,除去极少数的佼佼者,所有的学生都是在中考与高考的压力之下度过寒窗12年。他们带着大致相同的世界认知与知识总量跨过高考进入大学,这一刻,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差别。然而,也正是从这一刻起,决定人生未来方向的大学教育拉开了序幕。高考恢复整整40年,前赴后继的中国教育在自我审视和国外对比之下得出了一个结论:有规划的教育更精彩。盲从的教育选择或者仅仅以进入大学为目的的教育,只能让努力的孩子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在一定意义上讲,大学是人生的分水岭。因此在孩子们迈过高考准备第一次规划人生的时刻,方向就显得尤其重要。仅仅以获取知识或者片面的以大学排名为参考的选择往往是错误的。当代世界,知识的更新每天都在发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也变得五花八门,大学所承载的不再是填鸭注入式的知识传递,而更重要的教授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以及正确的价值和认知取向。我们再也不能保证这一刻在大学课堂中所获取的知识就是最前沿或者最正确的,但我们却可以通过选择一所有思想的大学,正确的获得掌握知识、探求与解决
同时,进入大学,也意味着我们要进行人生第一次的专业选择。但我们相信,在高考重压之下的中国学子们,哪里还有时间去进行大学甚至是专业的辨别。曾经有文章用嘲讽的口气来批判中国人对于大学和专业的选择方式:他们用12年的辛苦付出换来的一次报考机会,却在家人们或者高兴或者失落的一次晚餐上就可以做出决定,这是何等的草率!而与此同时,这个国家奇怪的专业调剂制度,也让一大部分只盯着大学排名的学生在最终被录取之后,不知所措的转换到了自己可能听都没有听过或者完全不了解的专业院系当中,这又是何等的不公平!曾经有机构做过统计,全世界的大学可以提供的专业门类甚至超过20000种,而根据调查,我们的孩子在能够简单的了解文科、理科、商科或者能说出几个常挂在在嘴边的专业名称之后,便再也一无所知了。他们甚至是在新学期开学报到之时,才是第一次踏入这所即将留下他们一生中最美好时光的大学校门!哪怕这所大学和他的家乡近在咫尺,也许最远也不过一日或者千里的路程。盲目或者赌博式的择校,是在和我们的未来开玩笑。而教育发展到今天,理应通过系统正确的引导和客观公正的认知,进行完美的
因此,尊重自己12年的辛苦付出,跳出课堂更多的认识和了解社会,走进大学校园近距离接触象牙塔下的神秘,甚至拥挤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招聘会上去感受专业与职业的转换融合,才是让我们的学生做出正确选择的前提。彻底的抛弃家长们传统老化的唯名校论、唯商科论,用未来六年(本科四年、硕士两年)甚至更长的眼光去系统规划大学之路,而不仅仅是沉浸在高考高分的喜悦之中,才可以有效避免大学毕业即失业的痛苦与尴尬。毕竟人生的终点和成功标准不仅仅是高考和高校。把高考当成人生马拉松的起点,面对前方的道路选择正确的方向,我们的奔跑才有价值。而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未来世界的方向,是交叉学科的突破与发展。既专又博的人才将更有前途。这便涉及到了令众多家长和同学们头疼的专业选择问题,在本身对专业和高校不了解的前提之下去草率的选择,本来就是心虚的,如果再摸不准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方向,那就更近似于生死抉择了,。我的观点是,通过本科四年自然或者基础学科(例如数学与社会学)的学习,构建起更加完善的知识和思维体系,在硕士研究生的两年时间内转换为应用类或者实操类的专业(例如金融或者法学)范畴,提升自己的职业和专业技能,才是正确的教育培养模式。能够主动跳出热门专业的竞争红海之地,避免落入万千大军趋之若鹜追逐某几类专业的窠臼,在学习与接受能力最旺盛的本科四年踏踏实实的进行知识体系的搭建,为硕士阶段进行专业学习做好最充分的准备,才会真正的立于不败竞争之地。而领先中国现代教育近一个世纪的海外教育在培养未来人才方面早已轻车熟路,形成了自己完善的体系与
教育不是一顿晚餐就可以解决的事情,教育需要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进行长期且科学合理的规划,教育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人生成长与修炼之旅。如果能在本科阶段选择一所高校守住寂寞扎实四年;而硕士阶段再选择一所大学做专业研究。那在成功收获学识与学位的同时,也便领略了中华与世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精深与博大。而只有这一切的相加,才会铸就“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精彩与成功。